世界预防自杀日:读懂TA的痛苦,改变自杀叙事
来源: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时间:2025-09-10
每年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2025年的主题是“改变自杀叙事”(Changing the Narrative on Suicide)。
这是一个行动呼吁,邀请我们重新思考和重塑自杀预防方法。
我们常常认为自杀是突然降临的悲剧,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自杀发生前常伴有诸多可识别的信号,及时关注、坦诚沟通并链接专业帮助,就能有效干预危机、守护生命。
改写自杀叙事的第一步,需要我们察觉到生活当中的认知误区。现在,请您想象,当身边人提出以下看法时,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1、有人多次说“我要是死了你们就轻松了”这类话,其实他们只是说说而已,不会真自杀。
A. 正确,威胁自杀的人只是想博取关注,不会付诸行动
B. 错误,威胁自杀往往是痛苦的信号,可能发展为实际自杀行为
答案:B。解析:将“威胁自杀”等同于“博取关注”是危险误区,这类表述多是个体在传递内心的绝望,若忽视或指责,可能错过干预时机,增加自杀风险。
2、当身边人说 “活着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以下哪种看法更合理?
A. 这可能是对方发出的自杀预警信号,需要重视并主动关心沟通
B. 这只是随口抱怨,不用当真,过阵子就好了
答案:A。解析:几乎所有有自杀倾向的人都会释放线索,类似“活着没意思”的表述并非随口抱怨,而是可能在传递痛苦,及时关注和沟通是识别干预的关键。
3、有自杀想法的人都是精神失常,有精神疾病
A. 正确,只有精神有问题的人才会想自杀
B. 错误,多数有自杀倾向的人是处于极端心理困扰中,并非精神失常
答案:B。解析:将自杀与“精神失常”直接划等号是常见误区,有人因创伤、压力等陷入情绪绝境,或者冲动性自杀,并非患有精神疾病,这种误解会阻碍对他们的帮助。
4、不跟自杀者提自杀,才能避免刺激他们。
A. 恰当,谈论自杀会加重对方的负面情绪
B. 不恰当,坦诚询问 “你是不是有自杀的想法”,反而能让对方感受到被关注
答案:B。解析:回避自杀话题可能让有危机的人觉得无人理解,主动、温和地提及,能为他们提供表达痛苦的出口,是干预的重要第一步。
恭喜您!现在,您已经走出了打破迷思的第一步。另外,多数有自杀倾向的人会在行动前通过语言、行为或情绪变化释放“求救信号”。这些信号是他们在痛苦中渴望被关注、被帮助的隐晦表达,若能及时识别,就能为干预争取时间,甚至直接挽救生命。
自杀者常释放的四类信号,别错过!
1. 语言信号:
直接表达:明确提及 “想死”“活着没意义”
间接暗示:常说 “我走了之后你们要好好的”“以后没人烦你了”
2. 行为信号:
告别行为:突然整理物品、赠送珍贵财物,或向家人朋友“郑重告别”,甚至写下类似“遗书”的文字;
社交退缩:原本活跃的人突然拒绝社交,不再联系亲友,避免与外界接触;
行为极端:突然出现酗酒、吸毒、自伤(如割腕、撞墙)等伤害自己的行为,或冒险行为(如闯红灯、高空攀爬);
放弃兴趣:彻底放弃之前热爱的事物(如爱好、工作、学业),甚至不打理个人卫生。
3. 情绪信号:
情绪低落:长期处于悲伤、绝望中,即使遇到开心的事也毫无反应,甚至频繁哭泣;
情绪极端:时而暴躁易怒,因小事大发雷霆;时而麻木冷漠,对他人的关心毫无回应,情绪波动异常剧烈;
失去希望:对未来完全绝望,认为 “一切都不会好起来”,拒绝接受任何积极的建议或帮助。
4. 生理信号:身体发出的 “预警”
睡眠异常、饮食异常、身体不适等。
面对自杀危机者,我们可以怎么做?
倾听时,要专注且不评判,看着对方眼睛,耐心听其诉说痛苦,不打断、不反驳,也别说“别想不开”这类话,而是用“我知道你很难受”回应,让其感受到被理解。
做好物理防范,及时移除身边可能用于自杀的物品,如刀具、绳索、药品等,避免危机者接触到危险工具,降低自杀风险。
还要帮其寻找专业支持,主动查询当地心理援助热线、精神科医院信息,陪危机者联系心理医生或前往医院就诊,若危机者抗拒,可耐心劝说,告知专业帮助能缓解痛苦,助其走出困境。
改写自杀叙事,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行动。它关乎每一个生命的尊严与价值,关乎我们能否为那些身处黑暗的人点亮希望之光。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改变对自杀的认知做起,用理解和行动,为预防自杀贡献自己的力量。愿每一个生命都能被温柔以待,愿自杀的悲剧越来越少。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
座机用户请拨800-810-1117
手机用户请拨010-8295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