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EN

爱在清明时(一)

来源: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时间:2025-04-03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yì]花铭。”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在这个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祭祖的清明节,更易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通常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用一些传统或自己的方式追昔、缅怀逝去的亲人。亲人虽然离我们而去了,阴阳两隔,但爱一直都在从未走远。


您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爱呢?

有的人会遵从传统文化,跟家人一起去带着祭品扫墓,缅怀逝去的亲人,叙一叙家常,表达一下思念,之后跟家人一起踏青,“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万物皆清洁而明净,谓之清明。有可能您的心绪在这个节里有时就像一池被暂时搅乱的湖水,一时找不到方向。没有关系,慢慢来,尊重自己的哀伤节奏。下面的一些小贴士,希望能助您舒缓内心,排解思念之郁。


亲人离世--客体丧失

在失去亲人时,我们常常会有一些感受,如,被抛弃感、孤独感、失控感、无助感等。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常常是客体丧失会带来的感受。亲人离世,产生这些感受是正常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去接受它、适应它,并能重拾希望继续之后的生活。


度过哀伤--适应阶段

亲人离去后,生者通常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从最初的否认,难以接受亲人已逝的事实,比如幻想亲人还会回来。随后一段时间会出现愤怒,对亲人的离去感到愤怒,甚至会对周围人无端发火。之后可能就是抑郁,悲伤情绪,觉得生活也失去意义,沉浸在悲痛中难以自拔。这些情绪会反反复复,每个人都有自我疗愈伤痛的能力,很多经历丧亲的人会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步入恢复期,逐渐接受亲人的离去,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哀伤是爱----有爱说出来

  有泪就流,眼泪是悲伤的自然流露,悲伤是爱的表达。

每个人失亲的哀伤反应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会会哭泣,有的可能会愤怒,有的可能会麻木,失去亲人后,你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有的人在刚失去亲人时,会产生强烈的痛苦反应,但随着时间流逝渐渐好转。有的人则在失去亲人的6个月后仍然存在强烈、持久的痛苦,对逝者有强烈的思念、感觉生活没有什么意义、无法过好当下的生活,感到沮丧、深深的悲伤、内疚或自责、有抑郁、焦虑、愤怒等情绪,并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比如肠胃不适、食欲下降、失眠等,如果您有这些反应,请您多加注意,这可能是延迟哀伤,也可能是出现了哀伤性抑郁,建议看专业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