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EN

看见哀伤才是疗愈的开始

来源: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时间:2022-03-30

当一个人经历挚爱的人突然或意外去世后,TA不哭不闹,日常生活好像也不受影响,甚至有的干脆把这个经历遗忘,让很多人感到不解,就好像视而不见一样。这是因为太过痛苦而采取了回避策略。大部分人经历亲人丧失后,会有悲伤的体验和表现。这些从一开始就有悲伤体验和表现的人更容易走过哀伤的历程。视而不见的人容易导致延长哀伤或复杂哀伤,所以哀伤需要疗愈,看见是疗愈的开始。美籍华人刘新宪哀伤咨询师在其《哀伤疗愈》中说:“哀伤是爱,爱是人的天性,也正是因为有爱,您可以哀伤,您也应该哀伤。请小心呵护您的爱和哀伤,并在爱和哀伤中去经历、感受、思考和成长。”



哀伤是指任何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附的对象(主要指亲人)时所面临的境况,这个境况既是一个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包括悲伤和哀悼。悲伤是哀伤的一部分,主要表现在生理(身体)、情感、认知方面。哀悼是哀伤的另一部分,主要表现在社交和行为方面。


乔治.恩格尔(George Engel,1961)认为,失去所爱之人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其强烈程度不亚于身体受到严重损伤或烧伤。就我自身以及接触过丧亲之痛的人也都比较认同恩格尔的观点。只是因为内心的那个伤痛不像生理上的那么明显,容易被忽视,不太容易被看见。身体受伤需要一段时间让身体重新回归稳态,丧亲之痛亦是如此。我们需要看到悲伤,并通过哀悼的方式回归到心理平衡的状态。

国际知名哀伤领域专家J.威廉.沃登认为,经历丧亲之痛,哀悼中有四个任务需要完成:
任务1:接受逝者已逝的事实
接受丧失的反面就是拒绝相信和否认。也就是不想去面对和看见。 比如:寻找逝者;不相信逝者已经去世;保存逝者遗物,以备逝者回来时使用;或者想逝者的各种不好,否认想念;选择性遗忘等。



接受丧失现实需要时间,一些传统的丧葬仪式,可以起到帮助丧亲者走向接受。

 

任务2:处理哀伤的痛苦
识别和处理这种痛苦是十分必要的,长期的消极应对方式容易发展成为躯体化症状,或容易导致延长哀伤障碍;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任务的完成。
消极的应对方式:

回避或压抑让自己感觉痛苦的想法,比如:“我不应该有这种感觉”,“我不需要哀悼”,“我不能有一点开心和幸福的感觉”
回避能让自己想起逝者的线索(与逝者有关的地点、物品等);
使用酒精或药物等等。

积极的应对方式:
看见哀伤,学会跟情绪(悲伤、愤怒、内疚、自责)相处
表达悲伤(哭泣、或与亲朋倾诉、给逝者写信等)
尽量保持规律生活(一日三餐规律饮食、保持睡眠节律、坚持运动)
坚持工作(适当降低工作强度和目标)
维持正常社交



任务3:适应一个没有逝者的世界
要从三个方面来适应
外部适应:比如可能要学会自己做饭;自己去银行;独自生活,面对空荡荡的房子等。
内部适应:适应自己不再是一个丈夫或妻子,不再是一个儿子或女儿,面对有时候出现的不能胜任的、能力不足的、无助的低的自我效能感。
精神适应:对世界的看法,对自身价值的看法和对未来的看法都会有一些改变,需要重建因丧失而被挑战的有意义的世界。



任务4:寻找一个纪念逝者的方式,同时步入接下来的生活。
沃尔坎(Volkan,1985)曾建议到:我们永远不能将与自己亲近的人从我们的历史中清除出去。哀悼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再强烈地需要激活有关逝者的心理表征时,哀悼就结束了。
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从上古时代到当今社会,有一些节日来祭奠逝者,比如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等。还有各地的丧葬文化,这些文化就是我们悼念逝者,记住逝者的方式和见证。


有时候失去挚爱之后的悲痛不太容易面对,再难走也请您努力前行。哀伤是一种爱的表达;关爱好自己,过好当下的生活也是对逝者爱的一种表现。丧失之痛可能一辈子也无法消失,但是可以慢慢做到带着这个痛过好当下的生活。
吹着所爱吹过的风就算相拥,走过所爱走过的路就算相逢。在生命列车中曾拥有的生命故事,都会在你人生中留有痕迹。汲取爱的营养滋养自己,带着这份爱过好每一个当下。不负所爱,不负人生。

推荐资源:
书籍:
【美】刘新宪 著《哀伤疗愈》
【美】弗莱特等著《找到创伤之外的生活》
 
电影:
《幻之光》、《寻梦环游记》等。
 
网页或公众号:
哀伤疗愈家园https://www.aishang61.com/
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https://www.aishang61.com/  失独暖心行动、尚善健心
临床与咨询心理实验室--北师大心理学部王建平实验室出品--了解哀伤等主题

参考文献:
陈维樑 钟莠均 《哀伤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
J.威廉.沃登 著 王建平教授领衔翻译(原书第5版)《哀伤咨询与哀伤治疗》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2022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