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EN

清明--哀思的寄托

来源: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时间:2022-04-02

天堂一定很美,因为去的人没有一个回来。

清明法定祭奠逝去亲人的日子即将到来,不知大家是否和我一样,怀着思念又不敢轻易触碰的情绪迎接这天的到来。是否会有疑问“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又有哪些习俗?出现哀伤的情绪我们怎么办?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晋公子重耳逃亡19年中,经常食不果腹。一个叫介子推的人割股肉煮汤救了他。后来重耳登基成为晋文公,论功行赏时却把介子推给忘了。当文公想起来时,介子推却不愿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山西的绵山。重耳便放火烧山逼他出来,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始终不见介子推踪影。上山寻找时,在一棵烧焦的柳树旁发现了他和母亲的遗骸,柳树洞里藏着一件写有血诗的遗巾。上面写道:“割股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悲痛之余,下令将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第二年的这一天文公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复活了,赐名为“清明柳”,并将这天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


清明节的演变:


“清明节”不仅是我国的24节气之一,还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朝,相传周朝的天文学家曾用土圭测日影法,确定了24节气,清明就是其中之一。后来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将清明前的第三天定为“寒食节”,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相隔很近,所以清明逐渐融入了寒食祭祖的习俗。到了唐朝,唐玄宗直接将清明和寒食节合并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再后来清明节逐渐吸取“上巳节”踏青的习俗。清明节作为唯一一个集节气与节日于一身的传统还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习俗
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也是多种多样的。


  1. 扫墓祭祖。这天外出的游子会赶回到家中,准备好祭品、纸钱、黄酒等,为逝去的亲人扫墓,扫墓的时候会给坟头清除杂草,修整坟墓,并插上柳条,表达对故人的思念。
  2. 踏青。即春日郊游,扫墓之余,与家人们一起在山野间游乐一番。
  3. 插柳、植树。清明前后春雨飞洒,气候湿润,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4. 放风筝。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每逢清明有人把风筝放上蓝天,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远处,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气。
  5. 荡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所喜爱。
  6. 蹴鞠。是一种皮球,古代的运动项目。


    如果您正在面对亲人的离世不久,该如何应对这席卷而来的悲痛之情呢?下面是给大家的几点提示:

    面对哀伤的几点的提示:

    一、接受失去亲人的事实,接纳哀伤的存在。我们都是正常的人,面对亲人离世有哀伤的情绪是正常的。逐渐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允许和接纳自己悲伤的情绪存在。
    二、允许自己流眼泪。哀伤是最难忍受的一种情绪,尤其前几个星期是最难熬的,想哭的时候就哭吧。
    三、尝试看到自己的价值,重拾自信和掌控力。我们可以关注到我们的微小成功,这可以提高我们的自信心和幸福度。有心理学研究发现,受试者每天写下自己觉得做得最好的三件事及理由,坚持6个月,他们的幸福程度明显提高。
    四、学着自我同情,用适合自己的方式疗愈创伤。心理学家克里斯丁列夫认为:“自我同情就是将给予朋友的那份善意给予自己,带着关心和理解去处理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自责和愧疚。”写日记、写信、折小船、折千纸鹤等,只要能让你寄托思念,发泄情绪,达到释放的效果就好。
    五、接受亲友的关心,报团取暖。亲人的离世并不是你一个人觉得悲伤,可能你是最悲伤的那一个。这个时候不要拒绝他人的关心,你需要他们的关心,接受家人和朋友的安慰,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你的难过有人分担,你的泪水有人擦拭,有人握着你的手给你心底的温暖。
    六、找到更多人生意义,发现新生活的可能性。那些具有强烈宗教和灵性信仰的人拥有更大的复原力,他们能获得更好的创伤后成长。对于没有信仰的人,就要为这一事件找到意义。大多数人找到的意义是:亲人的离世是免遭病魔的折磨,他/她只是肉体离开,音容永远活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的精神将永远在我们的身上延续。
    七、复原时间因人而异。给自己多一点时间,让伤痛慢慢复原。
    八、保健身体,均衡饮食。身体可能会出现不适、失眠、食欲不振等情况,每天做点运动,规律生活,均衡饮食。
    九、不要轻易做重大决定。在事件发生的半年到一年内,除非必要,否则不要做重大的决定。例如:卖房等。

    十、调整和恢复生活秩序。可以看一些哀伤疗愈类的电影,比如《幻之光》等,产生共鸣,让自己逐渐恢复,慢慢回归正常的生活。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2022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