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EN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纪念逝者 让他/她/他们与您同在

来源: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时间:2022-04-02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春天里,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它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清明节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这一段时间里,请您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纪念逝者,感受与您所爱的人同在。


面对挚爱亲朋的离世,我们内心会经历无法言说的痛。在丧亲的经历中,我们的身心都会发生一些变化。经历丧失挚爱亲朋的体验过程,通常叫做哀伤。哀伤(本文中特指)一个人在所爱之人去世后的体验,它包含了所爱之人去世之后自己出现的一些想法、感受、行为和生理上的变化,这些体验的形式和强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身体(生理)方面:浑身乏力、头晕脑胀、心慌、胸闷、气短、胃部不适、口干舌燥、精力不足、对声音敏感、不真实感等。
认知方面:思维混乱、不相信、感觉逝者还在、听见逝者的声音或者看见逝者、一些想法不断重复出现等。
行为方面:饮食改变(变多或少)、睡眠问题(难以入睡或早醒)、梦魇、不愿社交、做事分心或心不在焉、寻找或呼唤逝者、哭泣、坐立不安、回避与逝者相关的提醒物、去可以想起逝者的地方、珍视属于逝者的物品等。
感受方面:悲伤、愤怒、责备、内疚、后悔、焦虑、孤独、疲惫、无助、震惊、渴求、解放、解脱或麻木等感受。


也许您正在这个哀伤的历程中,因为失去亲人,您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在这期间请善待好自己,出现上面这些方面的反应,都是正常的。哀伤需要表达,逝者需要被怀念和追忆,同时也请关照好自己,遵循自己的方式和节奏。

我们的祖先从上古时代就有了春祭礼俗,既纪念和追思所爱的人,也要带着对他们的爱过好自己当下的生活。 丧失挚爱亲朋的经历,是我们每个人或早或晚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议题。

在哀伤中,
悲伤是常见的感受,请您允许自己感受和表达悲伤,允许自己哭泣,有研究表明,眼泪有助于哀伤的疗愈;
感到愤怒的时候不要过度责备自己,自责、内疚都是丧亲后常出现的体验,责备自己时往往会体验到更多的的哀伤症状,过度自责无益于身体健康;
无助和疲惫感一般都能自行好转;
孤独的时候请向亲朋或社会支持系统寻求帮助;
每天做一些自己喜欢做和能做的事情,增强自己的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
渴求的背后往往是对逝者苦苦的思念,这是很常见的丧亲反应。
您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纪念逝者,让他/她继续与您同在。

恩格尔(美国医学家)在他撰写的一篇《哀伤是一种疾病吗》的论文中提出的观点是,失去所爱之人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其强烈程度不亚于身体受到严重损伤或烧伤。我们身体受伤了需要有一个康复的过程,丧失亲人心理上的伤也需要疗愈和复原的时间。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人生病有两方面原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躁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面对亲人的去世,我们会有悲伤、愤怒、思念、恐惧、自责、内疚等情绪,当我们为七情所伤时,就容易生病,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不利。我们传统文化在面对哀伤的历程中约定俗成了追忆和悼念逝去亲人的节日,以及很多各地丧葬习俗的方式哀悼逝者,足以说明对哀伤的重视,也积累了适合我们的方式。

恩格尔将哀悼过程视为一个疗愈的过程。我们的祖先面对哀伤的经历充满了智慧。亲人虽然去世了,但他们一直与我们同在,他们是我们的根和魂,他们的肉体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爱和精神一直与我们同在。中国传统的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都是我们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对逝者的追思和表达关爱的方式。


现在新冠疫情下,我们可能无法返乡扫墓,或者即便是在当地也无法再用传统的方式去祭奠。但现在利用社交媒体和相关网络资源进行哀悼和纪念逝者已是新兴的方式。

您可以尝试在线纪念,与家人、朋友等利用网络表达对逝者的思念。比如:
通过纪念网页的形式为逝者点亮纪念的蜡烛;
通过网络的形式分享回忆、赞颂逝者的一生;
或者给逝者写信;


或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纪念逝者,比如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树木认养等;
也可以做一些逝者生前爱您的事情或爱您的方式来爱自己,感受逝者对您的爱;
或者替逝者完成遗愿,比如完成逝者生前想做而未能做的事;
或听一首您与逝者共同喜欢的音乐;
或者做一些您和逝者生前都喜欢做的事情;
。。。 。。。

所有让您感觉可以跟逝者连结的事情都可以尝试。

把逝者放在心中,带着对逝者的爱,过好自己当下的生活,关照好自己让逝者心安,也是对逝者一种爱的表达。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介绍:https://baike.baidu.com/
《心身医学》 (2010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哀伤咨询与哀伤治疗》(第5版)【美】J.威廉.沃登著,王建平 唐苏勤 等译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2022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