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纪念逝者 让他/她/他们与您同在
来源: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时间:2022-04-02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春天里,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它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清明节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这一段时间里,请您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纪念逝者,感受与您所爱的人同在。
面对挚爱亲朋的离世,我们内心会经历无法言说的痛。在丧亲的经历中,我们的身心都会发生一些变化。经历丧失挚爱亲朋的体验过程,通常叫做哀伤。哀伤(本文中特指)一个人在所爱之人去世后的体验,它包含了所爱之人去世之后自己出现的一些想法、感受、行为和生理上的变化,这些体验的形式和强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也许您正在这个哀伤的历程中,因为失去亲人,您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在这期间请善待好自己,出现上面这些方面的反应,都是正常的。哀伤需要表达,逝者需要被怀念和追忆,同时也请关照好自己,遵循自己的方式和节奏。
我们的祖先从上古时代就有了春祭礼俗,既纪念和追思所爱的人,也要带着对他们的爱过好自己当下的生活。 丧失挚爱亲朋的经历,是我们每个人或早或晚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议题。
恩格尔(美国医学家)在他撰写的一篇《哀伤是一种疾病吗》的论文中提出的观点是,失去所爱之人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其强烈程度不亚于身体受到严重损伤或烧伤。我们身体受伤了需要有一个康复的过程,丧失亲人心理上的伤也需要疗愈和复原的时间。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人生病有两方面原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躁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面对亲人的去世,我们会有悲伤、愤怒、思念、恐惧、自责、内疚等情绪,当我们为七情所伤时,就容易生病,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不利。我们传统文化在面对哀伤的历程中约定俗成了追忆和悼念逝去亲人的节日,以及很多各地丧葬习俗的方式哀悼逝者,足以说明对哀伤的重视,也积累了适合我们的方式。
现在新冠疫情下,我们可能无法返乡扫墓,或者即便是在当地也无法再用传统的方式去祭奠。但现在利用社交媒体和相关网络资源进行哀悼和纪念逝者已是新兴的方式。
所有让您感觉可以跟逝者连结的事情都可以尝试。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2022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