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危人群,远离自杀危险
来源: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时间:2014-09-06
我们很多时候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会选择自杀,尤其是那些在我们看来很小很不起眼的事情,比如考试失败、被人批评、工作不顺心,夫妻吵架等等,而有些人在遇到相同的事情甚至是重大的磨难的时候,比如罹患不治之症、面临破产,却仍旧能够勇敢的面对生活,不放弃对生命的追求。那些倾向于选择用自杀作为应对生活事件方式的人就是自杀的高危险人群,那么识别以及关注这样的人群对于自杀的预防来说至关重要。
从我国自杀人群分布来看,自杀的高峰年龄段是15-34岁的人群,尤其以农村的年轻女性更为突出,这部分自杀者中很多属于冲动性自杀,而常用的方式是喝农药或其它有毒的物品。自杀者往往因为一些家庭琐事,比如:丈夫因与别人喝酒而回家晚了、对孩子的教育不能达成一致、与婆婆发生矛盾等等,而与丈夫或其他家人产生了争执,吵架时感到不被理解、愤怒或者委屈,情绪十分不稳定,很多人会想到这样的生活很没有意思,没有人关心爱护自己,不如死了算了。或者她们还可能利用死亡来威胁家人:“你们不满足我的要求或你们不关心我,我就死给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对我好点”。就是在这样的冲动之下,为了对丈夫或者家人表示不满或者想要威胁他们,很多人喝下了农药,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悲伤结局。她们中的很多人本意并不想自杀,所以也没有考虑过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后果,只是因为没能控制住自己冲动的情绪,就可能让一个生命消逝。
自杀与精神疾病存在着很大的关系,虽然很多自杀者并没有到精神科就诊,但是研究显示,多数自杀者伴有精神疾病的症状,而自杀和自杀未遂者很多是正在接受精神病治疗的患者。在各种精神疾病中,其自杀危险性分别是:抑郁症,人格障碍,酒精中毒或物质滥用、精神分裂症等。抑郁症是自杀者最常见的诊断,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兴趣变少或者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但是这些感受都是很短暂,不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能够在我们的自我调节下改变过来的。而抑郁症的患者因长时间的处于抑郁状态,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沉浸在悲伤之中、对日常生活缺少兴趣、睡眠饮食过多或过少、没有精力、疲惫不堪等等,他们的生活中缺少光明,也看不到光明。因为对任何事物都缺少希望,认为自己不会有也不可能有改变,而寻求治疗的动机低。因此他们容易产生绝望感,甚至采取自杀行为来结束自己的痛苦。
曾经有过自杀行为或者亲友有过自杀行为的人,再次发生自杀的几率会比一般人高。因为既往的自杀行为让他们学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如果生活当中再次出现困难的时候,他们很容易想到的解决方式便是自杀,而不会去考虑该如何面对,如何真正的解决问题,而是逃避问题。
从对自杀者以及自杀未遂者的研究来看,他们在自杀前往往经历着一些负性的生活事件,比如夫妻矛盾、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差等等,长期的压抑会让他们的情绪低落,而低落的情绪又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生活、工作以及人际关系,让他们对事件的认知更加聚集在不好的方面,看不到希望、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恶性循环,就会导致他们产生自杀的想法或行为,然而这并不是他自己真正的愿望,只是因为他深陷情绪的漩涡而不能自控,暂时迷失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如果我们身边的亲人或朋友正处于困境而情绪低落时,而他又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自杀高危人群,不妨关切的问一句他是否有自杀的想法,不用担心这样做会增加他的自杀风险,其实你正在给他提供支持和帮助。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WHO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
(微信公众号:crisispublic)
电话: 010-62716497
传真: 010-82951150
网站: www.crisis.org.cn(免费网络心理咨询)
电子邮件: bsrpc@crisis.org.cn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
24小时免费咨询电话: 800-8101117
手机、IP、分机用户: 010-82951332
亲友活动
电话: 010-62716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