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导致自杀的原因及易感人群
来源: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时间:2019-09-24
自杀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造成自杀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障碍
精神疾病尤其抑郁症是自杀行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表现为无法体验到快乐,伴有无助感和无望感,自杀观念也会随之而来。如果伴随焦虑及出现冲动表现,其自杀风险会显著升高。
二、躯体疾病
癌症最为多见,在诊断后6个月内患者死于自杀的风险相对更高。因为癌症常常对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痛苦,他们惧怕死亡、疼痛、与治疗相关的副作用,以及失去家庭及社会角色,这种痛苦诱发自杀观念并付之行动。
三、个体自身因素、早期经历以及人际关系
冲动控制和情绪管理困难,自尊和性格缺陷,或者童年期遭受虐待,家庭矛盾及不良同伴关系等,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
四、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自杀的患者在实施行为之前多存在家庭纠纷、伴侣关系不佳、人际关系矛盾,或家庭收入低、受教育程度较低、犯罪和法律问题,以及宗教信仰等相关的因素,进而会显著损害个体的社会功能、加重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导致自杀风险的升高。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转变期,自杀风险较高。他们面临着新的考验,包括身体发育与性成熟、生命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学业、家庭冲突、人际关系敏感是青少年的三大压力源,校园欺凌也是一个危险因素。同时青少年时期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情绪起伏不定、喜怒无常和忧郁,易产生精神心理障碍。据调查,近三成青年有抑郁风险,过半有不同程度焦虑问题。重性抑郁和恶劣心境是青少年人群最常见的精神科诊断。
示范与模仿也是青少年独特的特点,模仿性自杀行为在青少年群体比较常见。相对来说,青少年自杀行为致死比例略低,自杀未遂发生率较高,自杀死亡相对较少。
老年人为自杀高发群体。情感孤独、疾病缠身、生存困难是最主要的三大危险因素。孤独与寂寞是产生自杀的主要根源。独居空巢老人内心相对寂寞,加上子女、亲友平时疏于关心,往往容易产生抑郁心理,引发自杀念头。
另外,老人处在生理衰退阶段,身体健康状况逐渐下降,慢性疾病患病率高,患有严重疾病后,更加难以面对现实。老年人通常面临着退休、丧偶、亲人去世、家庭矛盾等负性生活事件,往往一时无法接受,产生绝望感,可能采取自杀的方式以逃避现实或作为问题的解决办法。丧偶之后的老年人家庭功能受损,如果个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又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巨大压力,更容易发生自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