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残的人自杀危险性就低吗?
来源: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时间:2018-05-28
人们往往认为有自残/自伤历史的人自杀的时候并不是真正想要去死,而仅仅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在网上关于自杀话题的讨论中,也时不时能看到类似于“他/她要想死早就死了,越是这么没完没了自残越不会死”这样的言论。那么,有自残史的人,尤其是反复自残自伤不致死的人,是不是真的自杀危险性就低呢?
其实,早在2001年,美国研究神经科学以及精神病学的Barbara Stanley和她的三位合作伙伴就研究过相关问题。Stanley等对诊断出B类群人格障碍(包括边缘、反社会、自恋、过分戏剧化等)的30位有自残史和23位无自残史的既往自杀至少一次的人做了调查,发现这两组人的自杀未遂次数、自杀意念强度以及自杀方式致死程度都没有显著的区别。不仅如此,Stanley等还发现有自残史的人的自杀危险程度相比之下可能还要更高,因为他们/她们的抑郁和绝望程度更高,更易激惹且情绪更不稳定,他们/她们往往相信自己自杀后会被救以至于低估自杀行为的致死性,另外他们/她们每天被自杀想法困扰的频率更高且持续时间更长。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有自残史的人的自杀危险性并不会比没有自残史的人低。虽然Stanley等的研究只针对诊断出B类群人格障碍的自杀未遂者,但文献中针对各类人群的相关研究还是很多的,而且结论也比较一致(比如2016年Crisis杂志刊载的一篇Erin F. Ward-Ciesielski等的报告就得出了有非自杀性自伤史的自杀未遂者的自杀尝试次数,以及自杀严重程度达到需要医疗的次数,显著高于无非自杀性自杀史的自杀未遂者)。
这些研究结果给我们的启发是:
1. 不要因为来电者有自伤/自残史,就低估了他们/她们的自杀危险性;
2. 我们需要多读文献来纠正自己可能有的错误的认知,以便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来电者。
参考文献
1. Stanley, Babara, et al. Are suicide attempters who self-mutilate a unique population?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1, 158(3): 427-432.
2. Erin F. Ward-Ciesielski, Julie A. Schumacher, & Courtney L. Bagge. Relations between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nd suicide attempt characteristics in a sample of recent suicide attempters [R]. Crisis, 2016, 37(4): 3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