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精神疾病容易引发自杀?
来源: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时间:2019-09-19
精神疾病是自杀行为(自杀未遂或死亡)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是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与自杀行为的关系密切程度略有不同。下面介绍几种与自杀行为关系较密切的精神疾病。
与自杀行为关系最密切的是抑郁发作,包括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相。患者在抑郁期间感到极度痛苦,自我评价低,觉得世界很空虚,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没有人爱自己,全世界的人都抛弃了自己。严重时患者会陷入绝望当中,觉得自己死了比活着好,不如死了算了。甚至会有各种自杀计划,包括选择自杀的方式,提前安排后事,写遗书,跟周围人告别。在痛苦始终得不到缓解时,会实施自杀行为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焦虑障碍患者处于极度紧张、焦虑不安的状态,整日惶惶不可终日。由于伴随对未来不可知事物的恐惧,患者活在极度恐惧和痛苦中,觉得度日如年,痛不欲生,不如死了好。这个时候有些患者就会选择极端的方式去对抗这种痛苦,选择用刀划伤自己发泄情绪,严重的会选择致死性高的自杀方式。
部分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的患者也会出现自杀行为。一部分患者伴有强迫行为,发展成痛苦感后的自杀。有些患者存在言语性幻听,凭空听见有人说一些自己不好的话。最严重的是出现命令性幻听,例如当有声音命令患者去死时,患者会不顾一切地采取自杀行为。有的患者存在威胁性幻听,如声音说“你不去死我就杀了你全家”、“你不去死就再也见不到你家人”等,患者在完全没有自知力的情况下会选择自杀。当患者出现严重的被害妄想时,也会因为恐惧心理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逃避“对方的迫害”。相当一部分精神病性患者的自杀行为出现在疾病有了明显好转的时候,往往在疾病好转的同时会伴发抑郁症状,虽然严重的疾病有明显好转,但是患者对未来或前途感到绝望,因此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主要是酒依赖)患者的自杀风险也很高。一部分患者在活性物质导致的极度兴奋状态时,其活动不完全受自己意识控制,做出一些危险性行为,常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一部分患者在中毒或戒断状态下,出现大量恐怖性幻觉、被害妄想症状,让自己活在极度恐惧中,进而发生自杀行为。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常常共病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这会增加物质使用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
边缘人格障碍的患者具有情绪、身份认同、人际关系均不稳定的特点。由于缺少足够的社会支持,患者在情绪强烈不稳定(低落、焦虑、暴躁)的时候,找不到合理的方法宣泄情绪,经常会用自杀行为来宣泄情绪。个别患者以自杀行为来博取关注和/或同情。无论其目的是什么,该行为对生命的威胁是相同的。
降低精神疾病患者自杀风险最主要的方法是积极治疗精神疾病,包括合并的抑郁、焦虑等症状。另外,给患者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帮助,也有利于降低其自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