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的急性应激障碍
来源: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时间:2020-01-22
个体经历突发或持续存在的创伤事件,比如,经历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战争、火灾、爆燃、沉船等其它重大的突发人为事故;人际之间的暴力(霸凌、虐待,特别是性暴力);亲人因非疾病原因突然离世;身体的伤、残,或者目睹暴力、破坏或死亡伤残等,就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通常在创伤发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起病,一般持续时间短,数天内恢复,多数在一个月内症状完全消失。如果应激因素消除,症状就迅速缓解;如果应激因素持续存在或具有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在24-48小时后开始减轻,并在大约3天后变得轻微。如果症状持续存在超过一个月,则不再诊断急性应激障碍,而考虑可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因人而异,多种多样、有很大的不同。它既可以是以焦虑、恐惧为主;也可以是以快感缺乏、心境低落为主;还可以是转向外界的愤怒和攻击;又可以是解离症状;更可能是几种症状交织在一起。某个个体可能出现如下一种或多种表现:
情绪改变:焦虑、烦躁、暴躁易怒、愤怒、紧张、恐惧、怕见人、抑郁或情绪不稳、兴趣减退、脆弱、哭泣、惊慌失措或表面平静却给人感觉眼神游离;
认知改变:侵入性画面、声音或气味,注意力不集中,遗忘,过度警觉,不信任他人,自责,罪恶感;
躯体不适或生理症状:失眠、食欲改变、头痛、腰酸背痛、疲劳;
行为改变:躲避、回避,呆坐沉思,麻木,模仿行为,或过分投入活动或工作,话多,严重时可出现自杀、他杀、酒精药物或毒品滥用等。
根据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诊断标准,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A.个体以下述一种或多种方式经历实际发生的死亡或遭受死亡威胁、严重的躯体伤害或性暴力:
1.直接经历创伤事件。
2.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创伤事件。
3.获知亲近的家人或朋友发生了创伤事件。
4.因工作原因反复暴露于创伤事件令人作呕的细节中。
B.有以下4类14个症状中的9个或更多症状,且这些症状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开始出现或加重:
侵入症状:
1.反复、非自愿以及闯入性地出现有关创伤事件的痛苦记忆(儿童可以是反复玩与创伤事件某方面有关的游戏)。
2.反复做令人痛苦的梦,而梦的内容或情感与创伤事件有关(儿童可以出现令人恐惧的梦,但梦的内容无法识别)。
3.解离反应(如闪回),即个体在一些场合的感觉或行为就像创伤事件重新发生一样。(个体的此种反应可以是连续谱中的某种情况,最极端的情况是个体对所处环境完全失去察觉,就如同创伤再发生一样。)
4.暴露于象征或与创伤事件的某个侧面相似的内部或外部线索时,个体体验到强烈的或延长的心理痛苦或出现显著的生理反应。
负性心境:
5.持续不能体验正性情绪(如,不能体验愉快、满足或爱的感觉)。
解离症状:
6.个体感觉到环境或自身的真实感发生改变(如,个体感觉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处于恍惚之中,或时间过得非常慢)。
7.不能想起创伤事件的某个重要方面(这通常是分离性遗忘症所致,而非脑损伤、酒精、毒品等因素所致)。
回避症状:
8.回避或者尽力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或密切相关的令人痛苦的回忆、想法或感觉。
9.回避或者尽力回避相关的外部提醒物(人们、地方、对话、活动、物品或情形),因为这些外部提醒物可唤起与创伤事件有关或密切相关的令人痛苦的回忆、想法或感觉。
高唤起症状:
10.睡眠紊乱(如,入睡或保持睡眠困难,或睡眠不安稳)。
11.(在没有或几乎没有挑衅的情况下)出现易激惹的行为或愤怒爆发,通常表现为对人或物的语言攻击或身体攻击。
12.警觉性增高。
13.集中注意力有问题。
14.夸张的惊跳反应。
C.此紊乱(标准B、C、D和E)持续的时间为创伤后的3天到1个月。
D.此紊乱导致临床上明显的痛苦或社交、职业或其他功能的重要方面受到损害。
E.此紊乱不能归因于物质(如药物,酒精)或其他躯体疾病(如轻度的创伤性脑损伤)所致的生理反应,也不能用“短暂精神病性障碍”来解释。
创伤发生后,个体出现上述症状是对突遭异常境遇或突然经历异常事件的常见正常反应,所以个体对自己出现的症状无需害怕,允许它出现或存在。这是因为如果创伤事件足够严重,几乎每个人都会出现急性应激症状,至少暂时都会出现。而经历创伤的个体之所以从急性应激障碍演变成创伤后应激障碍或罹患其他精神障碍,往往跟其既往经历以及不良的认知和应对方法有关。比如过度采用下列一种或多种饮鸠止渴的方法:
1.酗酒、吸毒、吸烟;
2.经常使用镇静催眠药物;
3.回避家人、朋友或熟人,回避社会活动;
4.经常独自待着或躺着、整天睡觉、不注意个人基本卫生;
5.超时过度工作或帮助他人;
6.过度自责或责备他人;
7.过度压抑或回避自己的不良情绪或身体不适感;
8.出现危险的性行为、开快车或从事其他危险活动;
9.暴饮暴食、疯狂花钱或花钱无节制;
10.沉溺于电视、网络或游戏;
11.饮食起居时间不规律。
如果个体认识到他所体验到的那些反应(闪回、回避、认知改变、情绪改变、生理症状)都是正常的反应,是很多人在经历异常强烈的应激事件后都会出现的反应,也能够认识到这些反应不会马上消失,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一个月左右,但反应强烈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同时不采取不恰当的措施应对,而是试着用下述方法帮助自己,就可以尽快恢复至危机发生前的功能状态:
1.尽可能规律进食,一日三餐,保证营养补充;
2.尽可能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尽可能使自己生活规律,按时作息、工作或学习;
3.与亲友或值得信赖的人交流,主动适度寻求帮助,借助于他们帮自己转变思维和行为方式;
4.力所能及地给别人提供帮助;
5.主动了解与目前状况有关的信息,理解和接纳自己目前的应激反应,且知道相应的自助方法;
6.适度规律地锻炼身体,安排时间做一些运动;
7.从事一些活动让自己愉快或放松,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让自己适度转移注意力;
8.如果以前有过类似经历,回顾从前有效的应对方法,并使用这些有效的方法;
9.试着自我宽慰、安慰或激励,无论是自己对自己说,还是写下来大声朗读,或者在头脑中默念。
如果个体的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且个体持续感到痛苦或者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或人际交往,则需要考虑寻求专业帮助,就诊于精神专科医院接受专业的心理或精神科治疗,就有机会尽快康复。
作者:李献云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2020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