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认知行为治疗培训集锦与回顾
来源: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时间:2016-01-20
认知行为治疗是多种精神障碍以及自杀行为的一线治疗方法,但国内真正掌握这一治疗方法的专业人员的数目极为有限,这一现状制约了我国精神心理卫生服务和研究的现状。为了推动认知行为治疗在国内的发展壮大,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WHO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作为针对精神障碍、自杀的研究、预防、服务以及专业人员的培训为一体的机构,从2007年开始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认知心理治疗协会合作引进美国的认知行为治疗(CBT)培训到现在,已经走过了整整九个念头。九年的历程,每年2到3期、每期5-7天(偶尔一期为3天)的培训,从第一届的五年连续培训到随后的每两年一届的培训,从开始为外籍专家谈到的一些英文单词对应的中文名称到底是什么意思到现在中国专家熟练准确讲解CBT的内容,从开始雄心壮志在没有CBT治疗师的基础上就想直接培训CBT督导师、到现在脚踏实地先培训合格的CBT治疗师再在有基础的学员中培训CBT督导师、单独提供CBT案例督导培训,其中的酸甜苦辣自不必多言,但更多收获的是成就感和大家在一起的喜悦感。这个工作让我走过了对CBT起初的质疑到慢慢释疑、渐渐喜欢乃至热爱的历程。
见证这个培训历程的是,是那么多对CBT感兴趣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们在北京这块地方学习了CBT的理论与技能,他们在接受培训后回到各自的地岗位在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同时传播了CBT知识;并且,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收获了成长,帮助自己提升自己的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的质量,而且在这个培训的平台上结交了深厚的友谊。
在走过的九年历程中,为我们提供培训的老师有:来自美国的Dennis D.Tirch、Donna M.Sudak、Lisa A.Napolitano、Leslie Sokol、Christine E.Reilly,来自加拿大的Keith Dobson,来自香港的黄炽荣、黄富强、张婵玲、Cindy Chan和Annie Yip,以及来自我们中心的李献云、梁红;培训的主题包括CBT概述以及抑郁症、焦虑障碍、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睡眠障碍、自杀倾向、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治疗,同时还介绍了辩证行为治疗。与此同时,我们也邀请了中国的张亚林和曹玉萍为我们介绍了道家认知行为治疗,在这期间还邀请了来自意大利的Tullio Scrimali以及来自美国的Melissa M.Magaro各做了一期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治疗。特别要提出的是,Lisa A.Napolitano和Keith Dobson为我们初期开展CBT培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帮助协调培训老师,并亲自反复多次来京授课和提供案例督导,黄富强、Leslie Sokol也多次来京提供培训和案例督导。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精彩的瞬间培训照片,照相技术虽然不佳,但其中反映的学员的专业学习热情一直激励着我们:第一届2007年2月的第一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名学员,最终到2011年11月相对完成连续5年培训的学员有乔慧芬、位照国、谭忠林、傅素芬、杨发辉、徐曙、张富勤、李辉、汤珺、梁红、张艳萍、牛雅娟、王健、赵丞智和李献云,其中的很多人已经在其所在单位、地方乃至全国承担起CBT临床、培训甚至研究的重任,其中两名学员杨发辉和李献云先后获得了美国认知治疗研究院认证的CBT治疗师资格证书。
第二届从2012年2月开始,第一期有学员22名;第三届从2013年12月开始,第一期学员有55名;第四届从2015年3月开始,第一期学员有23名。在第二届和第三届的学员中,陆陆续续有很多学员完成了四期不同主题的培训,获得了培训证书。在收获证书的喜悦里,也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出他们辛苦付出的学习之路。
未来的CBT专业人员培训之路依然是漫漫征程,我们会在不断总结前期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和国内的同行一起,让CBT之花在国内盛开,在造福于我们的患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让也让我们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最后以及以后会一直感谢为CBT培训工作做出卓越贡献的各位老师、翻译、学员和我们的患者,同时感谢那些默默无闻为CBT培训提供支持的领导和默默无闻工作在一点一点事情中的同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