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EN

考后别慌!中高考后常见的四种“心理综合征”,这条热线24小时守护你

来源: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时间:2025-06-30

考卷已经上交,心灵的考卷才刚刚开始

六月的蝉鸣响起,最后一门考试的结束铃声落下,千万考生紧绷的心弦并未真正放松。从中高考结束到成绩公布,再到志愿填报,这段看似自由的日子,却是心理危机的高发期。不少考生正经历着比备考时更强烈的心理波动,甚至陷入“考后综合征”的困扰。

什么是“考后综合征”?

大考结束后,由于压力骤减,考生生活作息与考前产生巨大变化。同时处于等待分数、报考、录取等一系列应激事件中,心理起伏巨大。双重应激条件下,若调适不当,考生可能出现损害身心的各种状况,这就是“考后综合征”。

警惕这四种考后心理状态

1. 过度放纵型:报复性娱乐埋隐患

“高考完我最大,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是许多考生的心声。长时间压抑后,部分考生开始无节制狂欢:通宵打游戏、日夜颠倒刷剧、聚会饮酒甚至沾染不良习惯。这种报复性放松导致生物钟紊乱,健康亮起红灯,个别极端案例甚至出现乐极生悲的情况。

2. 焦虑不安型:不确定感吞噬心灵

“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考不上好学校?”等待成绩期间,不确定性成为最大的煎熬。许多考生反复对照答案、查询历年分数线,陷入患得患失的恶性循环。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会出现失眠、心悸、肠胃不适等躯体症状,甚至由焦虑发展为抑郁。

3. 消沉抑郁型:成绩落差引发自我崩塌

当成绩不如预期,尤其是平时优秀的学生,可能陷入深度自我否定。“我是个LOSER,我对不起所有人。”这类考生表现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丧失、闭门不出,严重者会产生轻生念头。

4. 空虚迷茫型:失去目标的真空地带

紧张的学习突然停止,许多考生陷入“不知道做什么”的困境。一位拨打过热线的考生描述:“考完第十天,我睡了60个小时,醒来看着天花板,突然泪流满面——的生活好像只剩下空白。”这种茫然若失的心态若持续到大学,将导致更严重的适应障碍。

一条热线,如何成为“生命守护者”

“当孩子情绪崩溃、拒绝沟通,当深夜的绝望感如潮水般涌来——心理援助热线,是触手可及的急救站。”

热线干预的四个关键时刻

1. 即时情绪“泄洪闸”

 接线员接受过专业训练,能全神倾听考生的恐惧与委屈。一位高三男生在电话里痛哭20分钟后说:“说出来,好像没那么想砸东西了。”这种安全的情感宣泄能有效防止极端行为。

2. 危机干预“稳定锚”

 当来电者表露自杀念头,接线员会温和而直接地评估风险:“你提到不想活了,现在有具体计划吗?”同时启动应急方案:制定安全计划、联系监护人、引导就医。关键原则是:不评判、不敷衍、不让求助者独处。

3. 认知重构“导航仪”

 针对“考不好人生就完了”等灾难化思维,接线员用专业话术温和挑战不合理信念:“如果最坏情况发生,有哪些应对方式?过去遇到挫折时,你是怎么走出来的?”帮助考生看到更多可能性。

4. 资源链接“中转站”

 根据需求提供本地心理门诊、学校心理中心等精准转介信息,并指导如何向家长表达求助需求。所有咨询遵循保密原则,考生不必透露姓名即可获得帮助,最大限度保护隐私。

家长如何成为孩子的“第一响应人”?

1.避免过度关心成绩:不要反复问“考得怎么样”,可用“这段时间辛苦了,想吃什么?”等话题转移注意力。

2.接纳情绪,不做评判:当孩子懊悔时,倾听比说教更重要。可以说:“我知道你难受,想聊聊吗?”切忌指责或比较。

3.留心危险信号:若孩子持续两周出现情绪低落、闭门不出、自伤行为或说“活着没意思”,立即陪同寻求专业帮助。

4.重建生活节奏:鼓励孩子制定灵活合理的计划,包括运动、学习新技能(如驾驶)、社会实践等,填补“目标真空期”。

给考生的自救指南

1.停止“反刍思维”:与其反复纠结某道错题,不如通过书写、运动、艺术创作释放情绪。

2.调整失控的生物钟:每天保证7-8小时规律睡眠,用跑步、游泳等运动替代通宵游戏。

3.降低查分焦虑:限定每天查看成绩信息的次数,用阅读、社交等活动填补等待期的空白。

4.制定B计划:提前了解志愿填报、复读或留学信息,掌控感是对抗焦虑的良药。

中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成长的路标。当你在深夜被迷茫吞噬,当自责的潮水淹没呼吸——请记住,黑暗中永远有一盏为你点亮的灯。拿起手机拨通那些数字,让专业的声音带你穿越风暴:

 

北京心理援助热线:010-82951332(24小时)

试卷不过一张纸,未来才是一幅画。这条24小时畅通的热线,正等待着为年轻的你重绘生命的色彩。

最深的黑暗,挡不住主动伸出的手

你值得被听见,更值得被温暖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