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EN

自杀有关的常见误区与事实

来源: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时间:2024-12-15

误区1

谈论自杀不好,讨论意味着鼓励对方自杀。

事实:

开诚布公地讨论自杀可以让对方有时间重新考虑,思考自杀以外的选择,从而防止自杀。讨论自杀并不会促进他人实施自杀。

 

误区2

谈论自杀的人并不是真的想自杀。

事实:

很多考虑自杀的人正在经历情感上的痛苦和困扰、焦虑、抑郁和绝望,可能会觉得除了自杀没有其他选择。

当谈及自杀的想法和痛苦情绪时需要特别注意,因为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强烈的情绪而采取自杀行动。

误区3:有自杀倾向的人一心求死。

事实:

正相反,研究表明有自杀倾向的人往往对生与死感到非常的矛盾,他们其实只是想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对有过实施致命性自杀行为的人进行的研究表明,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很高兴自己活了下来,并表示在适当的时候获得情感支持非常有帮助。

 

误区4

大多数自杀都是毫无征兆地突然发生的。

事实:

尽管少数自杀没有任何征兆,但是大多数自杀之前其实都有警告信号,无论是口头上的(例如说“我要自杀”)还是行为上的(例如购买自杀工具)。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什么是警告信号并注意它们是很重要的。

误区5

一旦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这个念头就不会消失。

事实:

急性自杀风险通常是短期的。虽然自杀的想法可能会再次出现,但它们不是永久性的,以前有过自杀念头人可能不会再产生这些想法,自杀未遂的人们通常不会再采取行动结束自己的生命。

 

误区6

只有精神心理健康有问题的人才想自杀。

事实:

许多有自杀倾向的人并没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且许多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并不想自杀。当个体出现自杀危机时,需要考虑许多潜在和促成因素,如急性情绪困扰、慢性疼痛、暴力经历和社会决定因素。

 

误区7:

自杀原因很简单,很好解释。

事实:

导致自杀的原因并是多种多样和复杂的,它们从来不是单一因素或事件的结果。在试图理解自杀行为时,需要考虑身心健康、生活压力事件以及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误区8:

自杀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事实:

最好不要把自杀描绘成一种建设性的或恰当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报道自杀想法的个体如何设法应对困难的经历,突出自杀以外的其他选择,可以更好道德帮助那些目前可能正在考虑自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