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English

宣传活动

没有白大褂的医务工作者

来源: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时间:2020/2/11 收藏 打印

庚子年,即2020年春节期间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

有一群人工作在医院

  他们没有防护物资,没有配备口罩,甚至没有白大褂



他们没有去武汉最前线,却没有离开过抗击疫情的前沿。他们用温柔亲切的声音传递着特殊药物——那是用同理心、专业知识、经验以及教训炼就的心灵之药。在“战疫”的特殊时刻,我们也记录一下特殊的医务工作者——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的咨询员曾庆晶、姬星月、雷栋团队。



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们听说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是在2019年的12月份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们在20201月还筹划着回家、抢票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他们也是在媒体上看到钟南山的发言才重视这个未知的病毒。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每遇到重大公共事件都会积极启动危机预案。如03年的非典、马航失联事件、朝阳医院伤医事件等等。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快速发展,大家心里已经预感到,今年的春节,领导和单位可能有特殊的“假期安排”。

曾庆晶团队也接到通知,提前回家探亲的同事返京后不能立刻到岗,需要在家自行隔离观察14天。这意味着,在岗人员数量减少。而在疫情紧张这一时期,电话量大幅增加、人员更显不足。曾庆晶团队比平时更辛苦,因为缺岗的人员是两位老咨询员,其中一个还是带班组长。



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个团队的成员。

曾庆晶:我觉得小伙伴们特别讲奉献精神尤其是雷栋和姬星月因为两位都是第一年在热线过年,没有年前回家陪家人过年已经跟家人商讨了多次,保证年后回去跟家人团聚,回家的票也已买好在工作任务逐渐加大,疫情发展也逐渐引起大家重视的情况下他们两个主动退票,放弃回家,选择留在工作岗位之后才跟家人解释。尤其是雷栋,本来前一天已经急性肠胃炎需要休息了,但是第二天夜班仍然忍病痛带着药回到工作中。

曾庆晶是在心理援助热线锤炼两年的年轻人,早就开始了解带班的部分工作。在“疫情”来袭、人员短缺之际,果断承担起了带班的责任。除了接听热线、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给组员指导疫情相关知识外,还需要做好行政事务、团队管理的工作。春节期间,按时到岗,在巨大的工作量和管理的压力下居然还能保持良好的状态。

“我特别喜欢健身和运动,等到疫情过去,我想天天去运动。”这个1991出生的女孩笑了。



2020125日,大年初一。

姬星月准时来到办公室,今天团队接替前一班次的夜班,曾庆晶、雷栋也准时到达。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通报越发明朗,防护规则接连发布,大家也万分小心,不敢心存侥幸。交接工作时,也有意保持一段距离。大家心意相通,许多事情默默做着比如工作场所严格按照要求消毒,每天保持一定的时间通风,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是去洗手,洗手台前也温馨提示大家七步洗手法,然后量体温,做好相关记录,及时跟领导汇报。人觉得这是一项项麻烦的事情而忽略

姬星月说:我们在工作时不可以带口罩,我们是用语言来和来电者沟通,戴口罩影响干预的效果。

形势严峻,工作量不减,同事隔离,值班人少,压力较大

“疫情来袭巾帼有责,能力有限,提供帮助有限,针对有些来电者有心无力这种无力感有时候引发更多的焦虑,只能尽力学习,多学多问。

电话响了,晶晶(曾庆晶)总是第一个跳起来跑过去接,即使那时候她已经很疲倦了,这个速度真的如迅雷闪电

这位1997年出生的姑娘,刚到热线工作两个月,是单位最年轻的员工。平时稳重含蓄,谈起这几天的事情却急促流畅。



说到这个团队的另一个成员,那就是雷栋。

“是什么力量支撑你忍急性肠胃炎坚持上班?”雷栋笑了,“这很正常呀,本来在岗的人不多,还有突发事件,同伴又是两位女生,我得去帮忙啊!”

“现在其实也好差不多了,晶晶和星月非让我休息一下。休息一下也好,可以去药店补充一下口罩和酒精,毕竟好多人都闭门不出,我们还得持续上班,物资不够啊。

每日疫情通报的数量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鲜活的生命以及背后的家庭

曾庆晶:“我们看到疫情的进展时,当时就被震撼到了。热线工作人员首先是个人然后是一个咨询员,我们也会每天查看那一个个不断增加的数字,也会担心焦虑不知道明天上班路上乘坐的公交车是否已经消毒好了?遇到的那个陌生人是携带者?我们也担心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但我们依然愿意守在这个岗位,给那些需要的人送去温情,未来到底会怎么样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想想那些奔赴武汉的专家、医生和护士,我们的工作又算什么呢?我们只是在此刻把我们应该做到的做好

雷栋的急性肠胃炎快好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也必将过去,因为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在奔赴前线,坚守一线。

说到疫情过后的愿望,姬星月:现在好期待上个大中心班(不用接电话的行政班),大家都能见一面,一个都不少,然后大喊一句:这个年过得好闷啊,哈哈……



从除夕至今,我们共接听了近千个来电,接听疫情相关来电100例。这些工作也离不开这三位咨询员的贡献。其实他们也只是孩子。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2020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