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English

宣传活动

我不是故意干涉你

来源:干预中心 王翠玲 时间:2016/3/17 收藏 打印

“一个最好的朋友和我闹僵了,她总觉得我什么事都管着她。她现在听见我说话就烦,说如果我闭嘴,全世界都安静了。以前她不这样,她这是怎么了?”

“怎么理解你什么事都管着她呢?”

“比如说,她想和谁出去吃饭,如果我觉得那个人不好,就不让她去;她想和谁一起逛街,我认为那个同学审美不怎样,我就不让她去。她就说我干涉她的生活,触碰了她的底线,伤害了做朋友的原则。昨天她给我下了最后通牒,让我离她远一点……”解释和抱怨之后,她还是问我朋友到底是怎么了,是不是不会再与她和好了?

谈话中得知,她大好友一岁。从初中开始她们就非常要好,她什么都依着她。生活中一直是我照顾她,处处为她着想。可是,从3月份以来一直因为这个所谓的原则问题吵。

今年上大四,即将毕业的她,对朋友不领情的抱怨中夹杂着委屈、隐隐的愤怒和无奈。

“听的出来,你的本意是为她好。但她好像不这么认为。”

 “她说她想考研,说我没有找事很浪费她的时间,耽误她复习。”

“你怎么理解她说的话?”

“我不可能不管她,没有我的帮助和照顾,她考研考不上怎么办?”

“是什么让你一定要关心她,而不管她是否需要。”

“她需要我。”说完,她停顿了一下,补充道:“是一种习惯吧。”

“嗯,说的好。除了习惯,你还能想到什么?”

 “现在我要毕业,没事可做了,就想和她在一起,而且我2个月后就要去别的城市工作了……”话语中,流露出浓浓的焦虑和不舍。

她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小时候是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长大后她也不想回到父母身边。用她的话说,对父母的感情一言难尽,很复杂。她说,她从小就没有安全感,一个人的时候心里慌慌的,空空的,无所适从,很孤独。自从有这个朋友,她心里踏实了很多……

 “嗯。我知道你很舍不得离开,习惯了你俩在一起的日子。我想,你也知道,再亲密的关系,彼此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边界。”

“我明白。现在想来,我对她好,甚至是讨好,大概是希望让她能和我在一起,满足我的部分需要吧。”

     “或许是。接下来你有什么想法?”

 “如果她需要我的帮助,我随时可以给,如果她暂时不需要,我就和她拉开点距离。万一影响她的考研,也不是我想看到的结果。至于我,我可以想办法填补我的空闲时间,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

 

解析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的依恋理论认为,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不同的依恋类型反映着不同的与重要抚养者的依恋关系。在鲍尔比看来,依恋关系的实质是要询问:我所依恋的对象在身边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如果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她会体验到焦虑,容易产生挫折感和愤怒,进而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就像来电中她,以处处为好友之意干涉她的生活,冲破好友的边界。尤其,在现在自己很闲,又面临两人即将分离的情景下,诱发了她没有安全感,孤独难耐的焦虑和恐惧体验。即便好友多次的提醒、建议和直言下,太需要有人陪的她仍然难控干涉好友的举动。不明白自己需要的前提下,自然会抱怨好友的“没良心”,质疑好友是否变了,担心好友是否这次真的会离开她。

“读人莫如先读己”。了解自己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它会不断的叩击人的心灵痛处。每个人都是我们的镜子,从镜子中,可以看到自己不同的面、感受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应对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际或亲密关系,需注意:一、在人际关系中,观察别人的反应,自己的方式是否让人感觉到了不舒服。二、反省自己与人互动的方式,是否执着于用自己的方式为对方“着想”,而不是对方需要的方式。三、体察人际关系互动中自己的感受。对于来电中的她可能要学会体验和耐受独处时的感受。四、根据自己的体验,别人的反馈调整与人交往时的距离和方式。五、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机构的帮助。